⒈ 語言不能表達思想的全部內(nèi)容。
引《易·繫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br/>晉歐陽建《言盡意論》:“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
朱自清《詩文評的發(fā)展》:“原來我們的‘求好’的藝術論淵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賴語言,以為‘言不盡意’,所以崇尚‘無端崖之辭’?!?br/>后多用為書信結尾套語,表示意有未盡。 宋蘇軾《與范元長書》之二:“臨紙哽塞,言不盡意?!?br/>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三折:“寫就了也,我念一徧:不才妾蕭淑蘭病中作詞一闋,詞寄《菩薩蠻》,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謹望挽回春色。詞不盡言,言不盡意?!?/span>
⒉ 魏晉玄學命題。與“言盡意”相對。 三國魏荀粲等提出“言不盡意”說,認為“象外之意,繫表之言”都是“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雖存,固圣人之糠粃?!币姟度龂尽の褐尽ぼ鲝獋鳌放崴芍⒁龝x孫盛《晉陽秋》。
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表達出來?!兑捉?jīng).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今常用于書信的結尾,以表情深不盡之意。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三折》:「病中作詞一闕,詞寄菩薩蠻,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謹望挽回春色。詞不盡言,言不盡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