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士人之服。因其于衫下施橫襴為裳,故稱。其制始于北周,后世沿襲, 明清時為秀才舉人公服。
引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大司徒杜公在維揚也,嘗召賓幕閑語:‘我致政之后,必買一小駟八九千者,飽食訖而跨之,著一麤布襴衫,入市看盤鈴傀儡,足矣?!?br/>《說郛》卷十引后蜀馬鑒《續(xù)事始·襴衫》:“唐馬周上議曰:‘臣尋究《禮經(jīng)》無衫服之文, 三代以布為深衣。今請於深衣之下添襴及裙名曰襴衫,以為上士之服,其開袴者名曰舒袴衫,庶人服之?!t從之。今之公服蓋取襴衫之制?!?br/>《宋史·輿服志五》:“襴衫。以白細(xì)布為之,圓領(lǐng)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辟積。進(jìn)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br/>《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旁邊卻站著一個方巾,襴衫,十字披紅,金花插帽,滿臉?biāo)嵛?,一嘴尖團(tuán)字兒的一個人。原來那人是……冒考落第的一個秀才?!?/span>
古代讀書人的家常服飾。《宋史.卷一五三.輿服志五》:「襕衫,以白細(xì)布為之,圓領(lǐng)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辟積。進(jìn)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土風(fēng)錄.卷三.襕衫》:「按綱目集覽,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著衫及裙,名曰襕衫。以為上士之服?!蛟飘?dāng)為藍(lán)衫。」也作「藍(lán)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