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弁,黑色布帽;髦,童子眉際垂發(fā)。古代男子行冠禮,先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后加爵弁,三加后,即棄緇布冠不用,并剃去垂髦,理發(fā)為髻。因以“弁髦”喻棄置無(wú)用之物。
引《左傳·昭公九年》:“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br/>清李漁《奈何天·助邊》:“為何把皇家功令視若弁髦?”
康有為《敬謝天恩并統(tǒng)籌全局折》:“藐王言如弁髦,視綸音如草莽?!?/span>
⒉ 引申為鄙視。
引明王世貞《顧母查太宜人述》:“若奈何食先文康之澤而弁髦之?”
清錢(qián)謙益《微臣仰祈圣明洞鑒疏》:“何敢於弁髦明旨,而肆無(wú)忌憚也?!?/span>
⒊ 謂剛成年。
引唐王維《京兆韋公神道碑銘》:“弁髦署吏,抱拜授封?!?br/>趙殿成箋注:“右丞用其字,蓋取始冠之義?!?/span>
古代男子成人時(shí)舉行冠體,先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后加爵弁,三加之后剃去垂髦,不再用緇布冠。后即用弁髦來(lái)比喻沒(méi)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