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設(shè)在門外或城角上的網(wǎng)狀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
引《漢書·文帝紀》:“未央宮東闕罘罳災(zāi)。”
顏師古注:“罘罳,謂連闕曲閣也,以覆重刻垣墉之處,其形罘罳然,一曰屏也。”
按,《五行志上》作“罘思”。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積土成山,列樹成林,臺榭連閣,集觀增樓。中者祠堂屏閤,垣闕罘罳。”
明夏完淳《感舊步仲芳先生韻》之五:“睥睨浮云三殿曉,罘罳落月九天寒?!?/span>
⒉ 設(shè)在屋檐或窗上以防鳥雀的金屬網(wǎng)或絲網(wǎng)。
引唐杜甫《大云寺贊公房》詩之一:“黃鸝度結(jié)構(gòu),紫鴿下罘罳?!?br/>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貶誤》:“士林間多呼殿榱桷護雀網(wǎng)為罘罳?!?br/>《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九年》:“宦者曰:‘事急矣,請陛下還宮!’即舉軟輿,迎上扶升輿,決殿后罘罳,疾趨北出?!?br/>胡三省注:“唐宮殿中罘罳,以絲為之,狀如網(wǎng),以捍燕雀,非如漢宮闕之罘罳也?!?/span>
⒊ 指室內(nèi)的屏風(fēng)。
引宋洪邁《夷堅三志壬·吳仲權(quán)郎中》:“明日,索浴治具於房,婢以罘罳圍之。吳曰:‘何用?’曰:‘恐為隙風(fēng)所搏?!?br/>明花夢月《浣溪沙》詞:“一窗日影到罘罳?!?/span>
宮闕中花格似網(wǎng)或有孔的屏風(fēng)。以鏤木做成。《漢書.卷四.文帝紀》:「六月癸酉,未央宮東闕罘罳災(zāi)。」也作「罦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