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典 > 詞語
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

太宰

拼音: tài zǎi
注音:ㄊㄞˋ ㄗㄞˇ
詞性:
結(jié)構(gòu): 其他
近義詞:
反義詞:
詞語解釋
相傳殷置太宰。
三代掌饌之官。
明清時一般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引證解釋

⒈ 相傳殷置太宰。 周稱冢宰,為天官之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春秋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職權(quán)不盡相同。 秦、漢、魏皆不置。 晉以避司馬師諱,置太宰以代太師。 北周文帝依《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唐均無此官。 宋崇寧間,改左仆射為太宰、右仆射為少宰, 靖康末復故。參閱《周禮·天官·大宰》、《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二》、《文獻通考·職官二》。

⒉ 三代掌饌之官。

《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戶右。’”
盧辯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屬。”

⒊ 明清時一般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明沉德符《野獲編·吏部一·司農(nóng)署銓》:“太宰孫富平去位,以戶部尚書楊本菴俊民署吏部事?!?/span>

國語詞典

職官名:(1)? 周制,統(tǒng)理百官之長。秦、漢不置。晉改太師為太宰。南北朝時,廢置不一。隋后無此官,至宋徽宗時改尚書左仆射為太宰,不久即廢。明、清則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2)? 掌管飲食的官吏。

網(wǎng)絡解釋

太宰

  • 太宰是中國古代官職,在不同的朝代職責和地位不同?!霸住弊鳛楣倜?,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責任是總管王家事務。西周時開始設(shè)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領(lǐng)。太宰的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六種典籍,用來輔佐國王治理國家。”其中六種典籍是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見當時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當于后來的宰相或丞相。但后來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這個官職的重要性在春秋時期下降了許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職被停止使用。參見周朝官制。
  • 在秦朝時,太宰是負責皇帝飲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員。參見秦朝官制。在漢朝時,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職,但同周朝時的太宰職位大不相同,乃是輔佐主管宗廟禮儀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輔助官員。參見西漢官制。
  •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為太宰兼門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充首相、次相。
  • 收藏 菜單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