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望洋而嘆”。比喻看見他人偉大而慨嘆自己渺小或處理一件事而慨嘆力量不足。語本《莊子·秋水》:秋水漲時河兩岸間不辨牛馬。見“望洋而嘆”。
引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此。乃順流下至北海,更是一片汪洋。于是河伯 “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明唐順之《與陳后岡參議書》:“俟他日有持《后岡先生集》示我者,我當望洋而嘆,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語是則可耳?!?br/>清秦篤輝《平書·文藝下》:“予視楊用脩、顧亭林、閻百詩、毛西河、朱竹垞五先生之淵博,望洋而嘆?!?br/>田北湖《論文章源流》:“解詁不明,數(shù)典弗暇,太古之籍,一隙難窺,如寳不明,望洋而嘆,良足菲薄,蓋有由來。”
亦省作“望洋”。 元吳萊《次定海侯濤山》詩:“寄言漆園叟,此去真望洋?!?br/>明趙明鑣《答周五溪書》:“纍纍千餘言,恐后學不得其旨,徒深望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