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舛繆”。
⒉ 差錯;錯誤。
引晉郭璞《<山海經(jīng)>敘》:“其山川名號,所在多有舛謬,與今不同?!?br/>《北史·韓麒麟傳》:“抄百餘人名,各讀一徧,隨即覆呼, 法撫猶有一二舛謬, 顯宗了無誤錯?!?br/>《舊唐書·德宗紀(jì)上》:“得非刑法舛繆,忠良鬱湮,暴賦未蠲,勞師靡息。”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我為汝作冰,有何舛謬?”
⒊ 悖謬;荒謬。
引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五:“雖間有小疵,多不害大體;惟東西二周一節(jié)極其舛謬,深誤學(xué)者。”
明沉德符《野獲編·兵部·仇鸞談兵之舛》:“其間意氣之驕盈,議論之舛謬,概難枚舉?!?br/>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一·停止閏月》:“然光先實於歷法毫無所解,所言皆舛謬?!?br/>《清史稿·高宗紀(jì)三》:“左副都御史孫灝奏請明年停止巡幸,上斥其識見舛繆?!?/span>
⒋ 錯亂。
引唐吳兢《貞觀政要·論災(zāi)祥》:“皇天降災(zāi),將由視聽弗明,刑罰失度,遂使陰陽舛謬。”
《清史稿·禮烈親王代善傳》:“五年三月,詔詢諸貝勒:‘國人怨斷獄不公,何以弭之?’ 岳托奏:‘刑罰舛謬,實在臣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