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
引《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漢書·蕭望之傳》:“圣王之制,施德行禮,先京師而后諸夏,先諸夏而后夷狄?!?br/>宋王安石《河北民》詩:“家家養(yǎng)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br/>魯迅《墳·論“他媽的!”》:“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風氣漸漸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span>
⒉ 指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引《國語·鄭語》:“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shù)也。”
唐韓愈《毛穎傳》:“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管城?!?br/>唐聶夷中《行路難》詩:“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span>
⒊ 視為夷狄。
引《公羊傳·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稱人?夷狄之也?!?br/>《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
《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論》:“以五代之君而視十國,夷狄之則未可也。”
古稱四境未開化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