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典 > 詞語
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

對仗

拼音: duì zhàng
注音:ㄉㄨㄟˋ ㄓㄤˋ
詞性: 動詞
結構: 其他
近義詞: 對偶 駢列
反義詞:
詞語解釋

對仗duìzhàng

(1)[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詩、駢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

(2)[wage war] 〈方〉∶交戰(zhàn)

引證解釋

⒈ 謂當廷奏事。古時皇帝坐朝聽政,必設儀仗,百官當廷言事,無所隱秘,故稱。

《舊唐書·蕭至忠傳》:“舊制,大臣有被御史對仗劾彈者,即俯僂趨出,立於朝堂待罪?!?br/>宋王溥《唐會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皆合對仗公言,比日以來,多仗下獨奏。宜申明舊制,告語令知,如緣曹司細務及有秘密不可對仗奏者,聽仗下奏?!?/span>

⒉ 左右分設、相對而立的仗衛(wèi)。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引萬柘坡《金鰲玉蝀橋》詩:“曉來濃翠東西映,也算蛾眉對仗班?!?/span>

⒊ 指舊體詩文的詞句相對偶。

清沉德潛《說詩晬語》卷下:“對仗固須工整,而亦有一聯中本句自為對偶者?!?br/>蔡元培《國文之將來》:“舊式的五七言律詩與駢文,音調鏗鏘,合乎調適的原則;對仗工整,合乎均齊的原則,在美術上不能說毫無價值。”
王力《龍蟲并雕齋文集·語言與文字》:“對仗,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

⒋ 交戰(zhàn)。

《太平天囯資料·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朱錫琨北伐回稟》:“有妖數千在歸德城邊東門,分作三路,忽然而來對仗?!?br/>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第四二回:“巧值王囊仙韋七綹鬚,至南籠與清軍對仗,兩路夾攻,把勒保圍住?!?/span>

國語詞典

對著儀仗。唐時正殿設有儀仗,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奏事,及御史彈劾百官,都是對著儀仗上奏。

網絡解釋

對仗

  • 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對仗多用于駢文。
  • 對仗又稱隊仗、排偶。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tài),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fā)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
  • 收藏 菜單 QQ